鳝鱼的养殖技术
待解决1回答392点击
- 1楼上海市 移动访客
- 2024-12-13 09:58
鳝鱼的养殖技术包括合理建造鳝池、科学放养鳝种、加强饲养管理、注重饲料投喂、调节水位水质、及时过筛分池、防治鱼病和搞好防护工作。
以下是具体介绍:
合理建造鳝池:黄鳝的饲养池应该选择在避风向阳的、靠近水源的地方建造,面积控制在50-100平方米为宜,对于小规模养殖这样的大小已经足够了,建造的鳝池深度要1-1.5米,并设置好进、排水管和溢水管,并用铁丝网牢固封闭,严防黄鳝外逃。池子建好后,需要再投入砖头和石块,为黄鳝提供栖息的地方。
科学放养鳝种:经消毒注水后,就可以投放鳝种了,放种前,需要将鳝种用%~4%的食盐水浸洗15-20分钟,杀灭其体表的病原体。投放的鳝种规格要整齐,放养密度为每平方米50-150尾。为了保持水和空气的畅通,还可以与泥鳅一起混养,改善水体环境,提高水溶氧量,让黄鳝快速增产。
加强饲养管理:定期检查池水,如果发现黄鳝进行露头,摄食减少,就要及时换水,而且要注意清除池中残饵或杂物,并在池底铺一层稻草或麦秸,保温保湿,由于黄鳝是无鳞鱼,易受病菌、寄生虫侵袭,所以要注意病害防治,常见的疾病有梅花斑病、水霉病、发烧病、腐皮病,不同的病,要实行不同的方法进行防治。
注重饲料投喂:黄鳝喜欢吃鲜活饵料,蚯蚓、小鱼虾、螺蚌肉都是黄鳝爱吃的,而且黄鳝对于食物有很强的专用性,所以需要对黄鳝进行驯食工作,一般用动物性和植物性饲料配合投喂,直到可以吃多种配合饲料为止,并根据黄鳝生长情况来进行科学投喂,生长旺季要加大饲料投喂量。
调节水位水质:因鳝鱼能在空气中直接呼吸氧气,需经常把头部伸出水面。水位应根据鳝鱼规格而定,苗种池水位宜浅,一般为10—20厘米。养成池可深些,一般为30—40厘米。待售池水位可浅些鳝鱼耗氧量较高,喜清新水质。因此,应经常冲注新水。一般冬季每月换水1—2次,春秋季每星期换水1次,夏季每1—3天换水1次,每次换水量在20—50%,有条件的地方可在鳝池中形成微流水。较大较深的养鳝池中,可混养少量罗非鱼、鲤鱼、鲫鱼、泥鳅等杂食性鱼类,能起到清除残饵粪便、净化水质等作用。
及时过筛分池:鳝鱼种内竞争性很强,同规格下池的鱼,经一段时间的饲养,规格就会参差不齐,长此以往不利于产量的提高。秋后生长期结束前,也应将鱼全部捕出,把已达商品规格的鱼放入待销池中,其余不同规格的鱼,按来年生产需要分池放养。
防治鱼病:鳝鱼池在放种前须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清塘消毒。外来鳝鱼须用浓度为百万分之一的漂白粉溶液,或3%的食盐水浸洗消毒10—20分钟后下池。饲养期间,每月按百万分之一浓度用漂白粉泼洒全池。在池内拖洗剥开头皮的蟾蜍,对白斑病和腐皮病有一定疗效。
搞好防护工作:鳝鱼池池小水浅,在灌注新水时,要防止水溢鱼逃。特别在食物缺乏、雷雨、久雨天气或水质恶化时,鳝鱼最易逃逸,此时更应重视防逃工作。
以上就是关于鳝鱼养殖的一些关键技术要点。需要注意的是,养殖过程中要密切关注黄鳝的行为和健康状况,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管理措施。
支持 0
反对 0
举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