农业作为基础产业,之于我们的生活,社会、经济发展均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,从某种意义上讲,农业的发展是一切进步的基石。我国对农业发展的重视程度相当之高,近年来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的惠民、助农措施,以便农业更强、农民更好。但是由于一些客观因素的限制,我国虽是农业大国却称不上农业强国。“大”与“强”之间的区别有很多,关于如何从农业大国到农业强国,依农理解的或许“俗气”一些但可能是根本之一,那就是要变“强”,从事农业的农民要能赚更多的钱。农业与任何行业一样,赚钱的多少取决于投入成本和销售总额的差值。农产品能卖多少钱,农民自己决定一部分、市场因素决定一部分、其它因素决定一部分,些许复杂易引争论我们今天不谈。我们今天从越来越高的农业生产成本这个角度聊一聊,不上升到如何让中国农业由大变强,仅是简单的谈谈怎样让农民赚钱,养殖业依农了解的不多,因此本文从种植业入手。
相信农民朋友们能从多种渠道看到或听到关于“当下农业生产成本日趋提高”的讨论,也了解了一些解决措施。之于“高低”定有对比,在那些讨论中,我们最常见的就是对于“我们怎么样”以及“别人怎么样”的相关论述。举个例子,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每亩小麦的生产成本约600元左右(概数,有的低至四五百,有的高至八九百),而某国每亩小麦的生产成本则仅为200元左右,数据可靠确实是整整高出了3倍,于是有人振臂高呼:要降低国内农业生产投入成本,我们也要走某国机械化、规模化的农业路。但是仔细想一下,国情不同、基础不同,又何来能走相同的农业路呢?退一步讲,即便是别人的路我们能走通,那也得需要漫长的时间去适应、去改变。那么当前高额的农业投入成本又怎么解决呢,依农想如此下去,我们可能撑不到那个未知而又漫长的未来,踏踏实实哪怕是“笨笨的”解决当下面临的问题,才是我们走下去的基础。
关于农业生产成本投入的提高,我们总喜欢把问题直观的归结于化肥、农药、种子价格的日趋上涨,不可置否这确实是重要的原因之一。近年来农用物质相对于农产品尤其是粮食价格的涨幅较大,农民朋友压力颇重,为什么会涨价,其中客观因素很多,我们也都了解、正常情况下也多可理解因此不必多说。当前农业生产现状下,想获取较高的农产品产量,不能说完全是化肥、农药堆砌起来的,至少它们也是决定性因素之一。农用物质“舍弃不得”、“价格也就那样”,因此想从这个方面降低生产成本得从其它角度入手,我们稍后再谈。农业生产成本中,除去农用物质外,还包括很多,也正是这些少被注意的“很多”,让农民朋友怕算账,“卖了庄稼得钱不少,仔细一算剩不了几张”,这样的情况着实不少。有些农业者认为重投资才有高回报,同时也有些农业从业者专注于“省钱”,可是花到最后、省到最后可能由于过于极端,往往结果也不是特别的好。今天依农将从“农业生产成本包括哪些?”让农民朋友看清咱的钱到底花在了哪儿;再从“避免增加农业生产成本的“假”、“错”、“盲””让农民朋友知道那些是多花的钱、白花的钱;最后从“降低农业生产成本要会花钱”让农民朋友们了解省该省的钱,花该花的钱,才是真正的降低农业生产成本。
农业生产成本包括哪些?
想“省钱”咱先看看钱花在哪?依农认为农业生产的成本主要包括基础建设、农资投入、种苗成本、人工成本、隐性成本等,接下来分别和大家聊一下。
基础建设:基础建设成本是指在种植生产前所需要的资金投入,对于粮食作物而言可能只是地租,而对于设施农业、经济作物而言,则可能要包括地租,设施的建造费用,工程投入,滴灌设施、农膜农具等诸多成本。基础建设成本的高低取决于我们种什么、种多少、怎么种,因此所谓的高低是相对的。农资投入:农资成本包括肥料、农药、调节剂、农用器械等等,除去农资价格外,农资成本的高低还与用量、使用方式、作物情况、种植规模等有关。打个比方,作物有病农民才会用药,才会有产生相应的成本;种一亩田不需要购买农机,而种百亩千亩就是必须的成本。种苗成本:不管是粮食、蔬菜、水果还是其它,想收获咱就先播种,因种子、种苗是必须的生产成本(这句话说的真“笨”)。一般情况下种子、种苗的价格往往代表其优劣,但也不绝对。买“好种”成本就高些、买“差种”成本就低些。人工成本:所谓人工成本在依农看来是相对而言的,本就是农民本就种那一亩三分地,这人工算也就那样,不算也就那样;而对于规模化的种植生产来说,人工成本则是重中之重,规模农业什么最贵,人最贵。隐性成本:农业生产中的隐形成本就比较多了,比如说传统的用水、用电,比如说以为是“省”钱却干了“丢西瓜捡起芝麻的事”,再比如说以为是为了更好的“赚”,花了不该花的钱。这些成本可能不比上述任何一样低。
以上这些投入成本之间又有着相互的联系,比如说基础不好,后续的人工、隐性、农资成本就会有所提高;种苗不好就可能导致生长慢、易得病,后续可能就要增加化肥、农药、人工的成本;其它也一样,省在一处,其它的就可能上来,要不说农业难呢。因此要高效的“省”,得纵观全局,省该省的,花该花的,赚更多的。
避免增加农业生产成本的“假”、“错”、“盲”
“纵观全局的节省成本”,说起来简单,张嘴闭嘴的事情,但做起来太难。那么我们就换个思路,反向的推一下,哪些农业生产成本的增加是完全可以避免、必须要避免的、代价较大的,先把这些避免了,生产成本也就相应下降了。依农认为有“假”、“错”、“盲”三类,接下来我们分别来看一下
一、增加农业投入的那些“假”
“假”主要针对的是假肥、假种、假药,俗气吧,依农也觉得俗气,但是它确实就发生在我们身边,并且不是少数。这些东西给农业生产带来的危害不只是增加投入成本那么简单,它们可能毁掉的是整个收成。粮食、蔬菜毁一年,要是多年生果树呢,要是种了百亩千亩呢?因此花钱买“假”,比什么都贵,农民朋友会说“假”不好辨别,依农也写过很多关于农资种苗、辨别打假的文章,其实归根揭底的“诀窍”就在于“细心”,在于选择时“莫贪便宜、别求贵”,这样能少上好多当。
二、增加农业投入的那些“错”
“错”主要指的是不同生产模式下的不同选择存在的错误,种1亩和种100亩在选择投入上不一样。规模化的种植,不配套基础设施、不用农用器械(当然这些东西肯定是高投入的),那势必其它成本会无限的增加,这就是在做“丢西瓜捡芝麻的事”。反过来再说(当然这样的很少),就种三亩,非上自动化的高端设施,恨不得点个按钮作物就长了、收了。这样用于观光用可以,但是要以收益为目的,咱也不说他错,不过花多少钱,挣多少钱啊,这个账不好算吗?实干的农业不是给人看的也不需要高大上,赚钱才是真。
三、增加农业投入的那些“盲”
“盲”主要针对大型种植基地盲目选择,本不想加这一条,但刚接一个电话让去园子看看,一个例子和大家谈一下盲目之后所带来的高额农业成本。地点是河南南阳,作物是红心猕猴桃,定位是有机,从业者是新手(当然苦累都吃了现在也不新了),规模上起初就是200亩,时间上种了5年,技术上挂靠郑州果树研究所(人家能去几天啊),现状是没赚过钱、溃疡病满园,马上就准备砍树了。前面看上去这一切合情合理,有钱有情怀、规模大、品种新、定位较高端,可是仔细一瞧哪一个点都透露着盲目,而所付的代价成本得有多少钱。因此依农想所,农业欢迎任何人,但满目进来少不了学费,不懂尽量别进来。
降低农业生产成本要会花钱
有人说“钱是省出来的”,也有人说“钱是赚来的,不是省来的”,而对于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来说依农觉得用“省该省的,花该花的”更贴切些,这句话看上去有点空,那咱就让它落落地。
“省该省的,花该花的”,很难用概念性的文字去描述,我们还是举个例子来讲。先给例子设定一个前提条件,咱就拿那个种猕猴桃的作为前提。种植技术上它选择的挂靠郑州果树研究所,名头和实力绝对顶端,另外是人脉关系也不需要技术成本,可是果树一天一个样,一个区域一个样,得有人天天盯着,才能解决相应的问题。假设在栽培种植前,花钱请了靠谱的驻地技术员,哪怕技术比研究院的专家们差些,我想至少从作物生长和病虫害防治上也不会是这么一个光景。再举个病虫害防治的例子,我们在病虫害防治过程中提前用药预防是“省”还是“费”呢?有种植经验的农民朋友都知道,这一定是“省”,病虫害发生后再用药,那就是药剂1、2、3配着打,间隔7、8天连着打,病害还不一定能防的住,这个时候钱花早了,花的少能办大事;钱花晚了,就是白白的浪费。这样例子还有很多,关于种苗、关于肥料、关于基础设施等等,依农就不再一一举例,还是那句话写出来都明白,一看都懂,但关键不是在“明白”和“懂”而是“做”。
农业确实不容易,不容易就在于很多前提前提条件我们无法改变,降成本种植生产过程中又有太多的细节,就连花钱的早晚都能决定投入成本的高低。我们不明白这个道理吗?说出来简单的事情,懂农业的人都明白,但那么多的需要注意的细节实施起来可能就乱了。做农业我们不可能因为别人的一句话、一个建议解决所有的问题,但依农最后还想嘱咐一句:降低农业生产成本能省钱的同时要会花钱,而这个能力大部分农业人都有,我们需要的就是抱怨那些“前提”,做我们所能做。